业务范围
你的位置:富联注册 > 业务范围 >

别笑!自家坦克在战场上撞在一起有啥稀奇?然鹅……

发布日期:2024-08-25 02:41    点击次数:62

近期,在乌东顿涅茨克州新米哈伊利夫卡发生的一场激烈战斗中,进攻方俄军的两辆T-72坦克在战场上不幸相撞。由于现场缺乏交通标志和交警指挥,其中一辆坦克夺路而走,直接导致另一辆自家坦克当场瘫痪。

■新米哈伊利夫卡战斗发生地点的地理定位。

虽然两辆肇事坦克都没有安装行车记录仪,但好在战场上空的乌军无人机并未缺席,而是勤勤恳恳地完整录下了当时的“名”场面,不仅为后续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与“车辆定损”提供了证据,而且还让这次撞车事件成为俄军的又一个“笑谈”,相关视频在网络上不胫而走,特别是在俄罗斯军迷圈里激起广泛的“怒火”。

■战斗发生前两天当地战场卫星图像显示,地面上有大量炮击痕迹,可能是俄军在进攻前的火力准备所造成的。

不过,平心而论,这次俄军还真的有点“冤枉”。因为自家坦克相撞这事虽然看起来有点好笑,但也不能算是绝无仅有,特别是在战场那种令人神经高度紧张的环境下。而且“撞车”事件之后发生的俄军进攻装甲编队被悉数摧毁的惨案,才是广大军事爱好者们真正应该关注的地方。

■2023年12月,在阿夫迪夫卡以北战场上,俄军两辆BTR-80轮式装甲运兵车也发生了碰撞,战地撞车绝非罕见。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战地视频来仔细看看这场战斗。

坦克相撞事有因

新米哈伊利夫卡位于顿涅茨克市西南约30千米处,在俄乌两军发生过激烈战斗的马林卡以南和武勒达尔东北面。根据乌军发布的视频说明,这场战斗发生在2024年1月30日。进攻的俄军很可能是近卫第20摩步师所属的一支连级部队,而防御的乌军则是著名的第72机械化旅。

■美国智库战争研究所(ISW)发布的2024年1月30日顿涅茨克市附近战线图,新米哈伊利夫卡的位置见图上中文标注。

根据乌军发布的战斗视频,准备进攻的俄军装甲编队在战线后方进行机动时似乎出现了问题,两辆T-72坦克狭路相逢,发生碰撞后其中一辆坦克紧擦着另一辆坦克的右前部硬挤了过去,使后者当场瘫痪,动弹不得。

■相关视频截图,可见两辆俄军坦克已经发生碰撞。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52条规定,机动车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也没有交通警察指挥的交叉路口……没有交通标志、标线控制的,在进入路口前应停车瞭望,让右方道路的来车先行。

因此,虽然画面右侧的坦克在相撞后受损更加严重且已经无法移动,但仍然需要对该起事故负全责,因为它并没有让右方来车先行,而且在右方来车已经进入路口的情况下仍然抢行导致碰撞。

■碰撞发生后这辆坦克已经无法继续行驶,编队中的其他装甲车辆只得从它旁边绕行。

00:27

视频1:俄军进攻坦克编队在开进途中发生碰撞

当然,这些都是玩笑,战场上哪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而且从坦克自身的构造来说,发生碰撞也算是情有可原。苏联的工程师们在设计T-72坦克时,只为驾驶员准备了一个视野相当狭窄的单一窗口观察潜望镜,如下图。

■露出头部的驾驶员前下方就是他的观察潜望镜窗口,注意只有向前的一个观察窗。

■从坦克内部驾驶员的位置看起来是这样的。

这样你就能明白,T-72坦克的驾驶员在坦克内部只能看到正前方的情况,两侧的视野几乎为0。而且,当驾驶员在坦克内部观察外界时,身体处于一个非常吃力的姿态,要想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不容易,如下图。

■T-72驾驶员操纵姿态示意图,请读者自行评价其人体工学设计。

与T-72相比,T-80在这方面有所改进,为驾驶员设计了三个较小的潜望镜观察窗,侧面视野有所改善,但程度也很有限。

■图中可见,T-80坦克的驾驶员潜望镜观察窗改为三个较小的窗口,略微扩大了驾驶员的侧向观察视野。

此外,俄军坦克除了T-90M和少量T-72B3之外,基本上都没有装备车长周视镜,这让它们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也就是说,俄军坦克在战斗时向前看还凑合,两侧及后方什么样基本靠猜。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为了防备乌克兰战场上无处不在的无人机,俄军不得不给己方坦克加装各种各样的防护网和伪装,甚至不惜把坦克上部围裹得密不透风,让本来就不是很好的观察视野被进一步压缩。毕竟与看不看得见相比,活下来更重要。

■坦克给搞成这个样子,也就不要太奢求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了。

俄军想的大概是:我可能看不见你,但你也打不死我呀!然而实践证明,这些繁琐的防护设施作用有限,似乎并不能挽救坦克的命运。后文中对于本场战斗的进一步分析将会证明这一点。

与乌军所使用的M1“艾布拉姆斯”、“豹2”、“挑战者2”等西方主战坦克相比,俄军似乎特别热衷于在坦克上加东西,一层爆炸反应装甲不够就再加一层,格栅顶棚不行就改为格栅笼子,甚至已经到了严重影响坦克发挥战斗力的程度。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苏系坦克的设计过于忽视车组成员的生存性,哪怕是被一架小小的FPV无人机命中也很容易发生殉爆乃至飞炮塔,坦克手往往随坦克一起灰飞烟灭,在战场上严重缺乏安全感。

■像这样动辄带着坦克手来个“空中飞人”,就问你怕不怕。

反观西方坦克、步兵战车等装甲车辆,从设计之初就把车组成员的生存性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加以考量,并采取各种措施以提高车辆损毁时车组成员的生存几率。因此,尽管西方战车也不能逃避在战场上被击中的命运,但经常能留下“全尸”,让车组成员有逃生的机会,这样当然就不必如俄军坦克那般战战兢兢。

不过,在驾驶员视野方面,同属于上世纪70年代左右设计的第三代西方主战坦克也只是比苏系坦克稍好一些而已。

■美国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驾驶员也只有三个小小的观察潜望镜窗口,侧向视野比T-72要好一些。

■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驾驶员位置,舒适肯定是谈不上的。

■早期联邦德国“豹2”主战坦克的驾驶员位置,可见向外观察视野也比较有限。

不过,上述西方主战坦克基本上都配备了车长周视镜,具有360°视角,与驾驶员的视野协调配合,可以帮助提升整个车组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早期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车长光学周视潜望镜观察窗。

即便如此,西方主战坦克同样免不了发生相撞事故。归根结底,在各方面都武装到牙齿的主战坦克里面观赏风景,也绝对比不上一辆最普通、最便宜的家用轿车,而且这些几十吨重的大家伙操控起来并不轻松。

■英军两辆“挑战者2”主战坦克在训练时相撞。

然而,坦克视野的天然缺陷并不能掩盖此次俄军坦克相撞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重大问题。首先是装甲编队在进攻时的协同配合和战术组织问题。从视频中可以看到,俄军的多辆坦克和装甲车在行进过程中走出了颇为怪异的轨迹,搞不清是指挥官要求驶往不同的预定作战位置,还是干脆就迷失了方向,或者是在利用迷宫式的走位来迷惑乌军?

■无论如何也看不懂俄军众多装甲车辆挤在巴掌大小的地方团团转,是在搞些什么名堂。

结果没把乌军整晕,自家人反而撞在了一起,还没开打就弄坏了一辆坦克,这是什么打法?而且从乱七八糟的队形来看,装甲编队内部的无线电通讯联络好像也没起作用,一副有组织无纪律的样子。忽然想起咱们酒桌上常说的一句话:要想喝好,先把自己人灌倒!看来上战场之前伏特加是真的没少喝。

其次,由于各国军队都非常清楚坦克驾驶员的观察视野狭窄问题,因此在装甲部队的作战条令里都要求直到战斗开始前的最后一刻才关闭舱盖,这当然也是苏军的标准。但从战斗视频来看,这支俄军装甲编队显然没有按照条令的要求来执行。

■据美国中央情报局2003年8月6日解密的题为《苏联陆军的坦克炮术与训练》的资料披露,苏军要求“原则上坦克的舱盖应尽量打开。非常明显的原因是,舱盖关闭时能见度有限,驾驶员视线不佳,从而限制了坦克的机动性,并且降低了坦克指挥官的整体观察能力。”

从上述两点都可以看出,原本战前训练水平可能就不是很高的俄军,打到目前已经下滑到了什么样的状态。这与笔者之前所分析的辛基夫卡之战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是一致的。(参见本号历史文章:《打了两年俄军战斗力是否有改善?解析辛基夫卡战斗视频或有答案》)

在那篇文章中,笔者写道:“反观俄军,最大的感受是现在的他们已经退化成了一支严重缺乏训练的军队。部队里有经验有能力的基层骨干可能确实遭受了较大损失,只有个别士兵还能表现出应有的战斗素质,而大部分人员到了战场上都处于一种盲目的本能反应状态,丧失了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装甲车辆的车组成员也同样如此,一旦遭遇打击就慌了手脚,似乎没有受过训练或者只是简单训练了一下就送上战场。”

新米哈伊利夫卡的战斗再次验证了上述判断。对于装甲部队来说,这个问题可能更加严重,因为正像前面已经提到过的那样,很多有经验的车组成员都随着车辆的被毁而损失了,而同等素质的人员是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成本才能培养出来的。

■正在受训的俄军坦克车组,训练坦克手可没有训练普通步兵那么容易。

开战两年来,保守估计俄军已经至少损失了超过2000辆坦克以及数量更多的其他装甲车辆,这种灾难性的战损率必然导致人员补充困难,后方的军事训练机构不得不继续缩减本就很不充分的训练,将准备不足的部队匆忙推上前线,才能保证一线兵力维持在一个基本数量以上。

如果俄军继续像现在这样持续不断地发动攻势并且不能有效降低自身损耗的话,预计人员补充和训练的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而且装甲部队将会受到比普通步兵更大的影响。换句话说,以后我们可能会更多地看到类似于新米哈伊利夫卡这样的“幽默”场景。

战车全毁惹众怒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俄军执行攻击任务的这支倒霉的装甲编队在距离前线还有几千米的地方,就遭到乌军第72机械化旅的密集阻击。乌军从中午12时50分发现这支部队,到下午15时20分的三个半小时时间里,综合利用火炮、FPV无人机以及反坦克导弹等火力,对其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击。

如同辛基夫卡之战一样,乌军的多架战场观察和监视无人机始终掌控着战斗节奏,指引目标,评估战果,结果也毫不意外:俄军的装甲编队最终在到达攻击位置之前就已经全军覆没,就连那辆被撞瘫痪的T-72坦克也未能幸免。这一战俄军共损失3辆T-72主战坦克、7辆MT-LB两栖装甲运兵车和1辆BMP-2步兵战车,合计11辆战车。

02:19

视频2:新米哈伊利夫卡之战

如果只是坦克相撞,恐怕俄罗斯的军事博主们也只会一笑置之——自家军队弄出的这些滑稽事,他们看得还少么?然而,后续发生的悲惨结局,让他们再也难以按捺心中的怒火。

一位隶属于俄官方的军事博主认为,由于一再出现装备严重损毁的情况,指挥俄军作战的将领应立即停止使用机械化纵队进行攻击。另一位俄罗斯知名军事博主罗曼诺夫·莱特则在自己的文章中对俄军的战术表示极其失望,称其为“完全的愚蠢和无能”。

00:30

视频3:俄军装甲编队全军覆没

莱特写道:“一天之内损失这么多装备,这么多人,你怎么承受得起?”他还批评俄军领导层长期忽视乌军在战斗中普遍使用无人机的情况,并且没有为俄军装甲车辆配备电子战系统。

要知道,这些批评言论可是冒着违法犯罪,甚至是被捕入狱的风险发出的。因为早在2022年3月战争爆发初期,俄罗斯就通过法律禁止“诋毁”或传播有关俄罗斯武装部队、国家机构及其行动的“不可靠信息”,违者将被处以巨额罚款并可判处监禁惩罚。

00:23

视频4:被撞瘫痪的那辆T-72主战坦克也难逃厄运

不过,罗曼诺夫·莱特对俄军领导层忽视无人机作用的指责,可能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误解。

与以往一样,在新米哈伊利夫卡之战中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在战场上空无处不在的乌军无人机,特别是在战斗中乌军使用FPV无人机击中了俄军损失的11台装甲车辆中的10辆,只有1辆是被反坦克导弹命中的。

■在战斗视频中,只有一次攻击迹象似乎表明乌军使用了反坦克导弹。在乌军第72机械化旅的视频注释文字中也注明,有1辆俄军MT-LB装甲车是被反坦克导弹击毁的。

考虑到战斗所发生的地点实际上位于俄军战线后方,因此乌军大批无人机能够在此自由穿梭,往复攻击,如入无人之境,就更加令人震惊。既然如此,为何又说俄军领导层被批评是一种误解呢?

■乌军第80空突旅的一名士兵正在巴赫穆特附近某处准备操作FPV无人机抵御俄军的进攻,照片摄于2023年11月7日。

原因在于俄军并非对此毫无防备。想想也不奇怪,开战两年来俄军一直在吃乌军无人机的亏,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呢?只不过他们提前安装在车辆上的电子战设备似乎早已被乌军所破解。从新米哈伊利夫卡之战的视频中就能清晰地看到,俄军对无人机的任何干扰防御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众所周知,电子干扰是对付敌方无人机群的最佳防御手段。自从乌军的FPV无人机取代火炮成为俄军地面部队所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俄军就开始在装甲车辆上普遍安装RP-377便携式干扰器和功率更高的“沃尔诺里兹”干扰器,后者通过磁力吸附在装甲车辆外部。

■车顶安装有RP-377小型无线电干扰器的俄军BTR系列装甲运兵车。

RP-377小型无线电干扰器原本是俄军为了应对类似于叙利亚反恐等非正规作战场景所设计的,主要用于阻断路边炸弹之类简易爆炸装置的无线电遥控引爆信号。现在俄军把它们用在乌克兰战场上,明显不是为了对付简易爆炸装置,而是希望这些干扰器也能对极其令人头疼的乌军FPV无人机发挥作用。

2020年4月,俄罗斯国防部曾宣称俄军在演习中使用RP-377成功压制了模拟对手的无人机。在当时发布的新闻稿中,俄国防部表示:“东部战区的电子战部队利用最新的无线电干扰站Borisoglebsk-2、Rtut-BM、Lorandit以及其他特殊设备,对敌方的无线电网络和无人机进行了压制。”

这里所说的Lorandit就是RP-377小型无线电干扰器。俄罗斯国防部称其可用于侦察无线电发射源,进行干扰和反干扰,有效干扰频段为3MHz~3GHz。

■RP-377小型无线电干扰器的3D模型图。

然而,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往往很骨感。实战结果表明,RP-377对乌军的FPV无人机基本无效,在流出的一些战斗视频中,乌军的FPV无人机甚至直接冲向了俄军战车上安装的RP-377并将其摧毁。

■乌军FPV无人机在撞击俄军装甲车辆安装的RP-377之前所发回的监控视频截图。

这倒不是因为RP-377自身的设计有什么问题。乌克兰无人机专家瑟黑·贝斯克里斯特诺夫在拆解了一台被乌军缴获的RP-377之后在撰文称,“我看到了(RP-377的)频谱图,干扰质量非常高。”

■一辆俄军T-80BVM主战坦克在车体后部装有RP-377小型无线电干扰器。

但是,为对付路边炸弹而设计的RP-377明显并不能适应与乌军FPV无人机进行电子对抗。一方面,无人机可以很轻易地进行跳频以躲避RP-377的干扰,另一方面,它们也可以通过调整控制算法,使无人机在失去信号时保持最后的飞行方向直至撞击目标。

由于RP-377属于便携式设备,通过小型电池供电,其作用范围有限,而FPV无人机的飞行速度则相对较快,因此即便干扰生效,无人机也往往能够成功击中目标。特别是当RP-377试图对付无人机的跳频而扩展干扰频段时,能量进一步分散,作用距离还会大大缩短,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一辆在车顶装有RP-377小型无线电干扰器的俄军MT-LB装甲车被击毁。

这些简单的电子对抗常识俄罗斯国防部的专家们会不清楚吗?可是他们仍然选择性无视,并且宣称RP-377在对付无人机时是有效的。这种态度当然不会没有代价,只是这些代价不用他们来支付而已。

也许俄军配备越来越多的“沃尔诺里兹”干扰器可以缓解这个问题。这种干扰器由载具车辆供电,因此发射功率更高,据说其作用范围可以达到800~1000米。不过,俄系装备嘛你懂的,它的效能究竟如何,还需要在实战中进行更多的观察和验证。

■一辆严加防护的俄军坦克,两个红圈内即为“沃尔诺里兹”干扰器。

对手原本是同僚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米哈伊利夫卡战场上对垒的俄乌部队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都出自前苏联陆军的红色血脉,而且在俄乌战场上都留下了令人记忆深刻的“事迹”,因此本节对它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俄罗斯近卫第20“喀尔巴阡山-柏林”摩步师,最早在1942年9月18日于莫斯科军区的加里宁组建成立,属于第3机械化军的第二个单位。二战时期,第3机械化军在中央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编制内转战东线战场,屡建功勋,在1943年10月被授予“近卫军”称号,改称近卫第8机械化军,1944年4月获得“喀尔巴阡山”荣誉称号,1945年6月获得“柏林”荣誉称号,此外还获得红旗勋章和二级苏沃洛夫勋章。

战后,近卫第8机械化军被改编为近卫第8机械化师,1957年5月再次改编为近卫第20“喀尔巴阡山-柏林”摩步师,并延续至今。苏联解体后,该师的部分部队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车臣战争。2009年,该师改为近卫第20摩步旅,2021年又重新改回师级编制。

■俄军近卫第20“喀尔巴阡山-柏林”摩托化步兵师的师徽。

近卫第20摩步师在俄乌战场上的著名“事迹”为:2022年7月9日晚间至7月10日凌晨时分,师指遭受乌军“海马斯”火箭炮的精确打击,造成高级指挥官的群体性重大损失,现在已经确认在这次打击中阵亡的高级军官有:

师长阿历克谢·格罗贝兹上校;

师参谋长兼第一副师长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肯斯上校;

副师长卡纳特·穆卡托夫上校;

副师长阿历克谢·阿夫拉姆琴科上校;

师属炮兵指挥官尼古拉-科尔涅留克上校;

师指作战部长科瓦尔中校;

师指后勤部副部长叶甫根尼·维罗多夫中校;

师属炮兵副指挥官亚历山大·戈迪夫中校。

■俄军近卫第20摩步师前任师长阿历克谢·格罗贝兹上校已被证实在乌克兰战场上阵亡。

乌军第72机械化旅的前身为苏军第29步兵师,后因在斯大林格勒与德军浴血奋战而被授予“近卫军”称号,改成近卫第72步兵师,1957年升级为摩托化步兵师。乌克兰独立后,原属基辅军区的近卫第72摩步师成为乌克兰陆军的一部分,改称第72机械化步兵师,获得了“基辅”荣誉称号,在2002年缩编为第72独立机械化旅。

自2014年开始,该旅参加了顿巴斯战争,与俄军支持下的乌东分离主义民兵组织作战。当时的旅长即为现任乌军总司令亚历山大·瑟尔斯基,而乌军前任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内则是该旅的一个营长。2017年8月23日,第72机械化旅被授予“黑色哥萨克”的荣誉称号,以纪念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黑色哥萨克”骑兵部队。

■乌军第72“黑色哥萨克”独立机械化旅的徽记。

在俄乌战争爆发后,第72机械化旅参加了基辅战役,两次在基辅东郊的布罗瓦里地区设伏击溃俄军机械化纵队。2022年11月,第72机械化旅在武勒达尔重创进攻的俄军第155海军步兵旅,在2023年2月再次重创以整编后的第155海军步兵旅为主的俄军进攻部队。在这两次战斗中俄军损失大批装甲车辆,俄国内社交媒体将武勒达尔惨败与俄军在北顿涅斯河渡口的重大损失相提并论,并痛斥这两次战斗的俄军指挥官为“笨蛋”。

■乌军第72机械化旅在武勒达尔对俄军造成惨重损失。

不过,第72机械化旅在武勒达尔也损失了一位指挥官。2023年4月,该旅副旅长奥列格·科伊利亚克被俄军炮火击中阵亡。

结语:“钢铁洪流”何去何从?

坦克这种兵器在二战中的大规模成功运用,使得陆地战争的天平再次向进攻倾斜。

没有人能够否认,苏军在冷战时期构筑在数万辆坦克“钢铁洪流”基础上的“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陆战指导思想的威力。那时的北约也只能考虑通过在开战第一时间就动用战术核武器的方式,来应对苏军的强大铁流冲击。

■当年苏军的“钢铁洪流”确实曾令全世界为之颤抖。

时过境迁,自从美军发展出“空地一体战”理论并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中得到充分验证之后,坦克“陆战王者”的地位就开始岌岌可危,近年来无人机的迅速崛起更是几乎要把坦克推向深渊。

这一点通过新米哈伊利夫卡之战的视频就能很清晰地观察到。装甲编队面对蜂拥而至的无人机几乎是毫无招架之功,就更别提还手了。这些成本低廉、有时相当简陋的无人机,帮助乌军抵消了俄军在装甲力量上的明显优势。

■乌军使用的携带RPG-7战斗部的FPV无人机对俄军装甲部队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传统的陆战理论指导下,上世纪后半期所设计的第三代主战坦克重点考虑的是正面的防护,主要适用于坦克对战的作战场景。然而,现在的无人机极其灵活,可以任意选择坦克顶部和后方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就像是蚊子叮咬大象,令笨拙的坦克防不胜防。

一架造价仅有400美元的FPV无人机,就能轻松干掉价值数百万甚至是上千万美元的主战坦克,必然令“钢铁洪流”难以为继——你造的坦克再多,还能比我造的无人机多么?陆战的天平又摆向了防守方的一侧。

■五十年前的设计师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么个小东西竟然可以把看似不可一世的坦克逼上绝路。

不过,拿老一代的坦克来对抗新出现的无人机,毕竟属于一种错位的对决。那些坦克的设计师做梦也没想过需要应付铺天盖地而来的无人机的场景。当坦克的最主要对手不再是敌人的坦克,坦克自身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战争的攻与防,永远在这种螺旋式的对抗中不断发展变化。

乌军无人机装甲俄军坦克发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owered by 富联注册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